首先,请原谅我对玛雅文化了解甚少,虽然向往,但还属于半文盲阶段,所以对各个神庙的解释不会谈古论今。除了Chichen Itza我们是在Cancun跟团游玩之外,另外两处我们都是自己坐Ado去游玩。下面会说pros and cons。
Chichen Itza
Location | Activities | |
Day 1 | Fly to San Diego, CA (SAN) | 1. Lisa: Southwest 1791: arrive in SAN at 9:35 am Wen-Jie: Frontier Airlines 557; arrive in Rui: 2. You guys can go to Wild Animal Park |
Day 2 | Los Angeles, CA | 1. Address: 1000 Universal Center Dr., 2. Universal Citywalk |
Day 3 | Los Angeles, CA | 1. Universal Studio (10am – 5pm) 2. Santa Monica |
Day 4 | Los Angeles, CA | 1. Address: 2. Address: 3. Drive back to San Diego, CA & Pick up Lisa’s |
Day 5 | San Diego, CA | 1. |
Day 6 | San Diego, CA | 1. |
Day 7 | Leave from San Diego, CA (SAN) | 1. Rui: Delta 2017; leave at 6:20 am Wen-Jie: Frontier Airlines 558; leave at Lisa: Southwest 1503; leave at 11:50 am |
Dining @ San Diego:
|
我曾经看过MITBBS上一篇描述Denali NP的文章《燃烧的苔原》,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摄影作品图集。作者或许只是比我们晚去Denali NP了两个月,但所见已是截然不同的秋景,红色和黄色的交融,很美的意境,让我又一次动了想再去阿拉斯加的念头。
(哈哈,KK帮我pan的Eielson Visitor Center观景照全景。^_^)
阿拉斯加的夏天很短暂,从五月下旬到九月中旬。在短短的时日中三文鱼从遥远的大洋洄游到出生地完成生命的轮回,棕熊则利用这几个月的窗口期拼命的囤积食物以为漫长的冬日做准备。Denali的棕熊不如Katmai幸运,这里的三文鱼资源不是那么丰富,因此棕熊经常要靠各种莓子果腹,也因此Denali的棕熊个头普遍比Katmai的小,被称之为Grizzly Bear。
除了动物之外,季节变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植被颜色了。我们去的时候还正是夏日,植被尚且是绿绿的颜色,但我们的司机Cindy说很快的在几周之后植被就会逐渐转黄慢慢过渡到秋色。
Denali之所以出名,原因之一是那里有北美最高峰Mount McKinley,但其实除了这座最高峰之外,Denali的地貌景观也很值得一赞。说到山景,其实在车行一路就欣赏了,各山有各山的感觉。有些是极远处的山峦,举目望去,广阔苔原之后青色的山峦一直延伸到远方,映衬着的淡蓝的天空和白云,还有白云之下的白皑雪山Mount McKinley;有些是极近处山的侧面,鲜少植被的陡峭山坡上既有高处裸露的岩石又可见稍低处的碎石坡,那高处里或许就是岩羊的隐身之处,那稍低些坡上的灌木从中或许就有些棕熊在其中觅食;有些是平坦的山坡,间或的有几个小山丘,覆盖着矮矮的植被,一些棕熊生活在此处,我们在来回的路上都看到了它们的踪影。
山在近处之时,抬眼即可观望,伸手即可触及;山在远处之时,中间或隔着苔原或隔着河川。有时我们在这边的山上,有时我们则是行驶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之上。眼见着从一山行至另一山,眼见着阳光照射在山间谷地之上,很快的光线又被另一山挡住,眼见着辽阔的苔原上一条延伸向远方揭开面纱的Mount McKinley的曲折路程。行进中的风景,与众不同的多变感觉。
Denali的风一定是为了和那里的山相称的,山有多高风就有多大。虽然是夏日里,但无论是在山谷河边或是山中平地,风都吹得很强劲,带着些冬日冷风的感觉。哗哗作响的衣服,凌乱的头发,稍不留意就会被掀走的帽子,都让人感觉不到这里其实还处在夏天,唯有阳光洒下的时候,让人稍稍感觉到一丝暖意。
Eielson Visitor Center是很多一日游游客的终点站,从这里继续向前行进19迈就是我们的宿营地Wonder Lake了。Center既是许多游客的中转站,也是观赏山景的又一绝佳之处,从这里有些游人也出发hiking去一探Denali。Center是08年重建的,门前有两个紧密连接的麋鹿(moose)头骨。千万别以为这两只麋鹿是相亲相爱、生死相依。其实这是两只雄麋鹿在打斗的时候互相伤了对方,两败俱伤,两只麋鹿的角互相缠着无法分开,结果悲惨死去。后来发现的麋鹿头骨就被放置在了Visitor Center以向大家展示:打架是要不得的。(lol. 开个玩笑,没这层含义。我估摸是向大家展示自然选择的一个实例。)
从Eielson Visitor Center开往Wonder Lake的路开始一段还是陡峭的山路,但后来就成了大片大片的苔原,间或的几个湖泊,一直到Wonder Lake露营地。接待我们的是被Cindy亲切的称作Wonder Lake主人的87岁的Phlis,这位老太太已经在Denali NP工作了20年,她的丈夫一直和她一起住在离Wonder Lake露营地不远的房子里直到3年前去世。很难想象,是吧?在一个国家公园居住这么长的时间。
Wonder Lake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是离Mount McKinley最近的露营地。晴朗的天气里,清晨一打开帐篷,就可以看到雪山展现在眼前。不过露营地不只是因为Mount mcKinley有名,这里的蚊子也是它出了名的又一特色,又大又毒,来露营的人们都是准备充分防蚊的,又是防蚊水又是防蚊纱。在蚊子的围攻下我们扎好帐篷,小憩片刻,就出发去走Mckinley Bar Trail,走在沙路上迎面就走来一只豺(狼?),眼见着它慢慢走近,一路露着满嘴的尖牙,和我们擦身而过,竟然一点没怕人的迹象。
Mckinley Bar Trail一路的风景很一般,倒是路边有很多蓝莓可以供人采摘,边走边摘,倒也摘了100多个,只是品尝起来酸酸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尚未完全成熟的缘故。
吃过晚饭,我们又在Wonder Lake湖边闲坐了一会。虽然露营地取名于这个湖,不过说实在湖实在没有很多特色,唯一的感觉就是风大。7点钟的时候,我们参加了一个由公园ranger组织的介绍Denali的角色扮演活动,来自长岛的美国夫妇里的妻子扮演棕熊的角色,KK扮演了驯鹿,而德国小帅弟则扮演了Collard Pika(鼠兔)——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一种小动物。各种动物的生存竞争结果竟然是小帅弟胜出。ranger说每次游戏的最终获胜的动物都不同,一般依扮演者人气和后援团而定……小帅弟的可爱魅力真是无穷尽啊。
晚上大家闲着没事干,九点多就钻帐篷里睡觉了,准备第二天早起赶乘一早从Wonder Lake返回公园门口的camper bus。又是一个晴日,车子离开Wonder Lake的时候,阳光正撒在Mount Mckinley连绵的山峦之上,一道彩虹挂过山边,让我们最后的瞻仰了一下这座北美最高峰的风采。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其实真正感受Denali NP两天是不够的,且不说两天里还有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渡过。所以,如果下次我还有机会去Denali NP的话,我会挑选8月或者9月去观赏Denali的秋景,在公园里camping个几天,到处hiking一下,真正的体验这个国家公园的独特野趣。
Denali National Park无疑是阿拉斯加游客访问量最大的国家公园了之一了。虽然阿拉斯加大大小小的分布着6个国家公园,但北边的Gates of the Arctic是真正的探险者才会涉足的,西边的Wrangell-St. Elias由于位置较偏僻而且路况不佳也是很多人都略过的,而南边的Lake Clark更是鲜少有旅游者会特别去。剩下的三个Katmai NP、Kenai Fjord NP和Denali NP既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特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Katmai NP是阿拉斯加之熊的乐园,不过那里位置相对偏僻,需砸钱去一睹熊的风采;Kenai Fjord NP靠近小镇Seward,去那里可以陆路、水路两种途径看冰川、雪原和海洋生物;至于去Denali NP么,你既可以乘车看阿拉斯加野生动物、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揭开Mount Mckinley的神奇面纱,又可以感受一下Wonder lake的蚊子,时间有多的还可以体验一下野外生存的感觉。
在我去过的众多国家公园中,不允许自行开车游览而由国家公园提供shuttle bus的有两个,一个是Utah的Zion NP,另一个就是Alaska的Denali NP了(Bryce Canyon NP虽然也有shuttle bus,但也可以自行开车游览)。提供Shuttle bus自然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了,至于在Denali么,我觉得还有个其二, Denali NP的路实在不好开行说不定也是原因之一。
很多去Denali NP一日游的游客都是乘坐公园的shuttle bus进去出来一圈,就完成了对这个NP的游览。对我们来说,虽然因为时间的限制没真正在Denali 呆上几天体验野外生存,但也还在Wonder Lake 扎营了一晚上。需要camping的游客乘坐的是公园专门为campers提供的camper bus,和普通shuttle bus的区别就在于车后方有固定的空间可以用来摆放帐篷、睡袋之类的行李。
来阿拉斯加旅行的欧洲人很多,我们的bus上就坐着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游客,耳边传来的尽是各国语言,相比之下美国游客倒成了少数派了。我们的司机Cindy既经验丰富又幽默风趣,一边开车一边还绕有经验的向我们介绍Denali NP和其中的动物,时不时的还能眼尖的发现远处的动物踪迹。坐在我们前面的两位德国小帅弟是和父母一起来Denali NP的,哥哥酷酷的很少说话,弟弟倒是很活跃的拿着单筒望远镜左右远眺着试图发现动物的踪迹。车上还有一对来自纽约长岛的美国夫妻也很认真的拿着望远镜搜寻动物。别说,还真的靠他们几位发现了远处的一些动物,比如:远处山坡上的两只岩羊(汗~,我实在肉眼无法观察到,虽极力瞪圆了眼珠试图发现所指岩羊,也只是看到了几个白点,姑且就算看到了吧,也不知道到底看的是岩石还是岩羊)以及在远处山上行走的三只棕熊(总算棕熊的身材比较庞大,勉强看到两个移动的身影)。这些远处的动物是非望远镜无法仔细观察的,好在一路上也还看到了些稍稍靠近的动物,比如驯鹿(caribou)、鹰(golden eagle)和一只带着两只小熊的熊妈妈一家。驯鹿奔跑在草原上,鹰展翅掠过两山之间的低谷,而熊妈妈则带着小熊在很远的山谷河边低处觅食,不同动物的特色一展无疑。
有趣的是,第一天看到的熊妈妈带着的两只小熊在第二天我们乘坐bus从Wonder Lake Campground出来的时候又大大方方的来了个亮相,这次是更近距离的接触,熊妈妈带着小熊在灌木丛中觅食,小熊还不时的立起上身来以方便在灌木中看到妈妈的踪影。Cindy说小熊生下来的时候才0.5磅,熊妈妈会带着小熊生活三年左右直到它们能独立生活为止。有次下雪天她还看到小熊在坡上滑雪,从坡顶上开心的滑下去再兴奋的跑回坡顶重新来过,直到熊妈妈过来阻止它,而阻止的方式很简单有效:一熊掌拍在小熊脑袋上。呵呵,虽然只是听她描述,也觉得很有趣。
除了小熊一家,在Denali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单独行动的棕熊,这些通常是雄性的棕熊。棕熊是喜欢独居的动物,雄性棕熊只在交配季节才会和伴侣度过短暂的几天或是几周,之后就离开继续独居生活,所以很少会在熊妈妈和小熊身边看到熊爸爸的身影。我很佩服同车的游客,在经过狭窄陡峭的山路之时,我一般在山路上都是很紧张的不敢往坡下方看的,生怕车子一不小心翻下山去,而这时候尽然还有游客在坡下很远的地方能发现棕熊觅食的身影,大声叫停。呃…然后我们的车就停在山路之上,一个字“险”!当然能看到棕熊还是蛮值得的。不过照片中的这只可不是那只坡下的棕熊,这是有着sharp eyes的游客发现的另一只在远处山谷平坡上觅食的棕熊。
除了熊,在Denali见到最多的就是被Cindy称作行踪不定的驯鹿了,驯鹿奔跑的方向是如此难以预料,以致于人们说“No one knows the way of wind and caribous.” 说Caribou或许你不了解,但说到reindeer你就熟悉了。没错,驯鹿就是拉着圣诞老人车子的那种动物。驯鹿喜欢群体行动,所以显少只是看到一只驯鹿的,多半是一群驯鹿在广阔的平原上奔跑。
虽然说在Denali也可以看到麋鹿(moose),不过或许我们去的时机不巧,麋鹿倒是一只没看到。只在一路上的停留处看到一些散放在地上的驯鹿和麋鹿角,很多游客会把这些角举到头顶拍张照片留念,我们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这些角可真是够重的,尤其是完整的驯鹿角,我勉强能举着支撑十几秒钟,真是不知道这些动物头上顶着这么重的角是怎么行动自如的。
Denali NP是一个很适合体验野外生存的国家公园,公园里除了少数的hiking trail是标识清楚的,其它则完全是靠游客兴之所至去探险。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请司机停车去野外探游一番再搭乘经过的bus继续你的行程。虽然没有在途中下车去步行体验Denali,但沿途开车感受到的Denali风景也令我赞叹不已,尤其的尤其,我们看到了Mount Mckinley,真正的不虚此行。
至于我们所见的风景和在Wonder Lake camping一晚的经历么,且听下回分解咯。
Denali Hwy和Glenn Hwy相对平行,两条高速都连接着分列阿拉斯加左右两侧的两条高速:Parks Hwy和Richardson Hwy。阿拉斯加的几乎每条Hwy都被称为scenic drive,其原因自然是因为条条高速风景优美,而Denali Hwy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条高速。
清晨从靠近小镇Glennallen的露营地出来,Glenn Hwy的正前方迎面就是三座雪山:Mt. Drum、Mt. Standford和Mt. Wrangell,雪山在阳光、云彩的照耀下充满了神幻色彩。其实Mt. Wrangell也是阿拉斯加的一个国家公园所在地(Wrangell-St. Elias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只是这个公园的路况不好,而且景色也以雪山为主,所以去这个公园的游客并不是很多,但热爱攀冰的同学也可以考虑这个国家公园,里面的冰川很有名。
从Glenn Hwy转上Richardson Hwy之后还需要开行大约60迈左右到Paxson才是Denali Hwy的起始。一路向北,路的左侧是湖泊:Summit Lake,路的右侧则是雪山和森林,不时的还能在湖边看到小木屋,夏季来此休闲一季,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其实有些阿拉斯加的居民也只是在夏季来阿拉斯加渡假加创收,其他季节他们会回到美国下州避开阿拉斯加寒冷的冬天。
走Denali Hwy的游客并不多,原因在于这条长达135迈的高速有将近115迈的距离都是石子土路,或许是为了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也或许是为了留给探险者一片未开发的旷野。我们的小车颠簸着走了一路碰到最多的就是房车(RV)和卡车(truck),因为难得碰到游客的缘故,车身擦过大家都会很热情的打招呼致意。Denali Hwy除了是很多阿拉斯加当地人喜爱的道路之一,也吸引了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我们在路上竟然还碰到了两位骑自行车的探险者。
网上有个“Denali Highway Points of Interest ”可以用来参考Hwy上的风景优美之处。至于对我来说,除了这些“点”之外,其实所经过的每段路程都有自己的特色。从右向左按照0迈开始计算,大概在6.5迈处是阿拉斯加山脉和冰川地貌的观赏之处。这条长达650迈的山脉从Cook Inlet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边境,其中也包含了大名鼎鼎的Mt. Mckinley。两座冰川:Gulkana和Gakona在这里也清晰可见。
13迈的地方据说可以看到Wrangell Mountain,山我虽然没看到,倒是看到大片的苔原,黄绿的颜色一直延伸到远方。再往前行则经过Tangle Lakes Archaeological District,从那里远眺可以看到两座青色的山峦,前面则是平原和小小的湖泊(与其说是湖泊,我觉得叫水塘更确切)。
在Denali Hwy平缓的石子路上颠簸前行,只感觉从这山绕到了那山,虽然山的感觉不明显,但海拔还是在逐渐的升高中,不知不觉中广阔的平原就慢慢变在了下方。说是平原,其实更象平缓的坡地,上面布满了植物、小湖泊和河流,而远处则是联绵不断的雪山。在我们翻过山头到达海拔4000英尺的地方,那里离Maclaren Summit就已经很近了。Maclaren Summit (4086’)是阿拉斯加高速旁的第二高峰,从Denali Hwy上就可以欣赏到阿拉斯加山脉和Maclaren河流的全景。在山的一面,我们看到零星分布的一些松柏,和山的另一侧完全不同的景色。在长满了灌木的平缓斜坡上,偶尔的竖立着挺拔的松柏,很有意境(请睁大眼睛仔细看左图里的几棵松柏,实在是坐在车里就只能拍到这个效果)。
在Denali Hwy中段唯一的人烟处估计就是Maclaren River Bridge了,这里不仅是Maclaren冰川的最佳眺望角度,也是Alaska Shelter Dog Race Team的所在地,在这里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可爱小狗。不过我们是误打误撞进去的,这里其实并不能让人随便参观。在桥右边则有一个小cafeteria,开车累了可以在这里小憩一下买杯咖啡。不过比较吸引我的则是小餐馆的墙上挂了一张伸展开来的黑熊皮,很阿拉斯加的特色。
Water fowl lakes是我所喜爱的Denali Hwy上的又一景。经过的路边开满了粉红色的fireweeds,近处的湖泊被水草勾勒出各种形状,阳光下的水草闪着黄绿的色彩,若是这时候再来几只喝水的moose或是湖泊上栖息着两三只天鹅,那景色就更美了。可惜,动物我就一只没看到了,只能近观湖泊,远眺群山,聊表遗憾。
在Denali Hwy上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欣赏阿拉斯加山脉,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感觉里我们就一直在群山环绕之中,有时行进在辽阔的平原之上,山在我们的远方;有时又变成行进在山路之上,山就在我们的一侧;再有些时候翻过一个山坡或是走过一个转角,山又呈现在我们的远方。或许是相同的山脉又亦或不是,让我们充分体验阿拉斯加山脉的雄伟壮阔。
在Denali Hwy上整整开行了大半天,下午4点多的时候我们总算到达了里程数124迈处,据说晴天的时候,从这里可以看到位于Denali National Park的Mt. Mckinley。没错,我们是看到了远山,感觉海拔也很高,不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对于到底哪座山是Mt. Mckinley始终没有定论。(后来的事实证明,其实哪座都不是,压根没看到。lol~~)
从Denali Hwy上出来,除了对风景的印象深刻之外,另一个尤为深刻的印象不得不说是“颠簸”。我们因为租的是mid-size的sedan,所以一路颠颠簸簸的感觉尤为明显,所以想走Denali Hwy的,最好还是配备个SUV吧。:)
P.S. KK的小相机PAN出来的全景效果哦,多谢一下。第一张是她PAN的,第二张是我PAN的。我的体验:PAN全景真是一个锻炼眼里尖的活,不过效果真的很棒。